189-8377-2766
耳甲腔式助聽器(也稱為耳內式助聽器或ITE助聽器)作為一種定制式助聽器,其設計和使用需要符合一系列的標準和要求。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標準和考慮因素:
一、設計與定制標準
外殼定制:
形狀與大小:外殼是根據聽障者的耳甲腔形狀定制的,以確保助聽器能夠舒適地佩戴在耳內,并且不易脫落。
材料要求:外殼材料應無毒、不會導致過敏反應,性質穩定且不易受溫度等的影響,不易老化,表面光滑無雜質。
內部組件:
麥克風:麥克風入口位于助聽器外側面,以更符合人耳感受聲音的自然位置。
放大器和耳機:這些組件也全部放在定制的外殼內,確保聲音的清晰傳輸和放大。
電子元件:隨著電子元件的微型化和電子集成化程度的提高,助聽器的集成電路放大器日趨精巧,可應用數字方式處理信號。
二、性能標準
頻率范圍:
合格的助聽器應具有足夠的頻率范圍,以覆蓋日常聽力需求。通常,低檔助聽器的頻率范圍至少在300~3000Hz,普通助聽器高頻應達到4000Hz,助聽器的頻率范圍可在80~8000Hz之間。
Z大聲輸出或飽和聲壓級(SSPL):
這代表了助聽器的Z大功率輸出。使用助聽器時的Z大聲輸出應低于患耳的不舒適閾,以保護患耳免受損害。
Z大聲增益:
表示助聽器的放大能力,多在30~80dB之間。耳聾程度輕的要選擇增益小的,程度重的應分別選用增益中等的或大的助聽器。
頻率響應和音調調節:
助聽器應提供各種不同的頻率響應,以滿足不同聽力損失特點的需求。音調調節鈕上設置不同的音調(如L代表低音,N為正常,H為高音),以適應不同聽力需求的用戶。
信號噪聲比(S/N):
助聽器耳機放大后的輸出往往是語言信號和噪聲同時存在,信號噪聲比值越大,語言信息輸出的質量也越好。助聽器的信噪比可達40dB左右,至少應保證30dB以上。
諧波失真:
為了能傳輸放大后的聲信號,助聽器的失真度應越小越好。按規定失真應小于10%,而小于5%的基本上可以保持語言的逼真性。
三、其他標準
操作便捷性:
耳甲腔式助聽器通常設計為更換電池、調節音量等操作相對容易,以提高用戶的使用體驗。
舒適度:
定制的外殼和適當的體積應確保助聽器在耳內佩戴時的舒適度,減少不適感。
經濟性與實用性:
與其他類型的助聽器相比,耳甲腔式助聽器可能具有更寬的聽力損失適用范圍和更大的輸出功率,同時價格也相對經濟。
綜上所述,耳甲腔式助聽器在設計、定制、性能以及操作便捷性等方面都需要符合一系列的標準和要求,以確保其能夠有效地幫助聽障者改善聽力狀況并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