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377-2766
從“聽不清”到“聽得清”,助聽器驗配通過聽力評估、個性化設備適配、專業調試優化及長期效果跟蹤四大核心環節實現,具體流程如下:
一、聽力評估:科學診斷聽力損失
病史采集
驗配師會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包括中耳炎、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噪聲暴露史、遺傳史等,以排除可能影響聽力的潛在疾病。例如,突發性耳聾需優先治療原發病,而非直接驗配助聽器。
耳道檢查
使用電耳鏡、聲導抗儀等工具檢查耳道是否通暢,有無耵聹栓塞、炎癥或鼓膜穿孔。若耳道閉鎖或中耳炎未愈,需先治療再驗配。
聽力測試
純音測聽:在隔音室中測試氣導和骨導閾值,繪制聽力圖,明確聽力損失程度(如輕度、中度、重度)和類型(感音神經性、傳導性或混合性)。
言語測聽:評估患者對言語的理解能力,判斷助聽器佩戴后的潛在效果。
不舒適閾測試:確定患者能耐受的Z大聲音強度,避免助聽器輸出過大導致不適。
二、個性化設備適配:匹配聽力需求與生活方式
助聽器類型選擇
耳背式(BTE):功率大、功能全,適合重度聽力損失者或兒童(因耳道未發育完全)。
耳內式(ITE)/耳道式(ITC):隱蔽性好,適合輕度至中度聽力損失,但需根據耳道形狀定制。
受話器外置式(RIC):舒適度高,適合高頻聽力損失者。
功能需求匹配
降噪技術:如SC-PIIE分段分區降噪技術,可減少背景噪音,提升人聲清晰度(如町石TINX助聽器人聲清晰度提升175%)。
藍牙直連:方便接聽電話或聽音樂,適合年輕用戶。
自動增益控制(AGC):根據環境音量自動調整輸出,適合兒童語言學習。
三、專業調試優化:精細調整聲音參數
初始參數設置
驗配師根據聽力圖,在助聽器中設置初始增益(放大倍數)、壓縮比(避免聲音過大)和頻率響應(針對不同頻率的聽力損失調整)。
實時微調
聲場評估:在模擬真實環境的聲場中測試助聽器效果。
言語評估:通過對話或錄音測試言語識別率,確保患者能聽清日常交流。
真耳分析:將麥克風放入耳道,測量助聽器輸出的實際聲音強度,確保與目標增益一致。
適應期指導
初次佩戴需1-3個月適應期,驗配師會指導患者逐步增加佩戴時間,并從安靜環境過渡到嘈雜環境。
四、長期效果跟蹤:持續優化聽力體驗
定期復查
每3-6個月復查聽力,根據變化調整助聽器參數(如增益、降噪等級)。
康復指導
兒童:需家長配合語言訓練,并定期評估聽覺反饋(如通過游戲化測試)。
成人:提供聽覺訓練建議,如練習聽新聞、參加社交活動。
設備維護
定期清潔助聽器外殼、耳塞和耵聹擋板,避免受潮或損壞。每1-2年更換電池或升級芯片(如從16通道升級到32通道)。
總結
助聽器驗配通過科學評估→適配→精細調試→長期跟蹤的閉環流程,將“聽不清”轉化為“聽得清”。其核心在于:
個性化:根據聽力損失類型、程度和生活需求定制方案。
技術化:利用數字信號處理、降噪等技術優化聲音。
專業化:需由持證驗配師操作,避免隨意購買導致聽力損傷。
Z終,助聽器不僅能放大聲音,更能通過智能處理還原真實人聲,幫助患者重返有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