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377-2766
人類聽覺語言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需要外耳、中耳、內耳、聽覺神經、聽覺通路和言語中樞的共同參與。任何一個環節的損傷都會導致聽力損傷,從而影響言語功能,進而影響社會交流和生活質量。助聽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補償聽力損傷。一般來說,當雙耳聽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時,應該盡快佩戴助聽器。在正確選擇助聽器之前,我們必須了解以下事實:
1.助聽器實際上是一個微型揚聲器,對導致聽力損失的疾病沒有治療作用。助聽器必須由耳科醫生檢查和治療。大多數治療后聽力不可逆損失的人可以選擇助聽器,不管聽力損失類型是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混合性聽力損失還是傳導性聽力損失。但是,有些疾病,如聽神經病、聽神經瘤的進行性聽力喪失、某些腦中樞疾病引起的聽力異常等。助聽器的使用效果將會非常差或無效。
2.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聽力損失分為輕度26-40 貝;中度:41-60 貝;重度:61-80 貝;極度重度:80分以上貝總之,聽力障礙一旦影響到語言交流能力(如接聽電話困難,在嘈雜環境中面對面交流等)應盡快匹配。)。對于特殊人群,如專業要求、經常參加重要談判和重大社會活動等,助聽器可選擇用于輕度聽力損失。同時,應該理解,對于嚴重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助聽器不能再被完全補償,而必須依靠唇讀、表情、聯想等手段的一定幫助,而對于極度嚴重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助聽器,只能提供部分幫助。此時人工耳蝸更有效。如果沒有人工耳蝸植入的條件,可以選擇助聽器,但此時的主要目的是維持一個良好的環境,避免或延遲聽力和語言中樞的退化。然而,這對聾人沒有什么幫助。
3.根據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調查,在噪音水平為85的貝和90的貝工作30年后,失聰的可能性分別為8%和18%。因此,在某些情況下,放大噪音和語音的無差別助聽器可能對聽力有害。因此,一個好的助聽器應該能夠自動適應環境,有效降低噪聲,提高語音頻率識別能力,保護殘留聽力。自然再現聲音,優化患者對自己聲音的感受,提高聲音的自然性、真實性和舒適性。自動消除反饋聲音(嘯聲);助聽器的參數可以根據佩戴者的聽力變化進行調整;助聽器的功能可以隨著助聽器配套軟件的升級而增強。
4.助聽器不是簡單的商品。它不能隨意購買和使用。只有在嚴格匹配后才能佩戴。匹配人員應經過專業培訓,匹配過程還應包括聽力測試、助聽器驗聽、效果評估等。如果不恰當地匹配,后果將非常嚴重。匹配助聽器不是“一次性銷售”。初始匹配完成后,匹配技術人員將定期回訪(7天、30天、180天等)。),如果有不滿意的地方,可以隨時預約重新調試。
助聽器的調試項目包括:助聽器增益調整、輸出調整和各種功能的調整。對于初配備助聽器的患者,初由聽力專家或測試人員調整的響度和各種功能選擇將是保守的。患者佩戴的前1-2個月是適應期。根據患者的適應進程,需要不同的調整時間。通常,需要1-2次微調。對于聽力狀況復雜的患者,需要進行更多的調整,直到調整合適為止。
5、佩戴助聽器一段時間后如果效果減弱甚至無效,要區分不同的情況。如果這是佩戴的初始階段,你需要與你的聽力專家或檢查人員溝通,以確定是否沒有掌握正常的適應過程或佩戴物品。由于聽力專家或檢查人員在佩戴助聽器的初始階段會保守地調整助聽器的增益,患者在調整一段時間后需要調整各種調試項目。但是,如果伴有其他情況,如助聽器突然脫落和消除問題,或耳鳴、眩暈、頭痛等。除了原發病或新發病加重外,應及時尋求耳科醫生的幫助。
6.一旦選擇了助聽器,建議終生使用,但每天佩戴時間因人而異。對于輕度聽力損失的人來說,他們可以在需要的時候戴上它,而且他們經常在日常生活中戴上中度或以上的聽力損失。對于語前耳聾的兒童,除了在雨天睡覺、洗澡和戶外工作外,還應始終佩戴,以確保聽力補償和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