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377-2766
在對聽損兒童的康復教育過程中,發現許多佩戴助聽器的聽損兒童(特別是重度聽損)在言語交往過程中呈現大聲喊叫、不同環境下不曉得變換本人說話的音量;有些聽損兒童言語交流的技巧、程度還不錯,但言語明晰度低;還有些聽損交流過程中聽不懂他人說話的認識和請求,盡管依照本人的想法講話,不懂得輪替、存有所問非所答等等……
這些現象除了在康復教育過程中增強各種針對性的鍛煉外,助聽器的調試也起到無足輕重的作用。就以上問題,談談在兒童助聽器驗配和調試過程中應留意的問題:
1、聽損兒童在不同環境下不能變換本人說話的音量
言語和聽力是分不開的。聽力正常的人可以監測本人發出的聲音,并能隨時糾正本人發錯了的音;在背景噪音很大的狀況下,會自動進步本人的音量,以使可以繼續監測本人的聲音;假如與人說話有一定間隔時,會自動進步本人的音量;在安靜的房間里說話,會自動降低本人的說話聲等。有聽力損失的人,他的發音會產生許多變化。假如一個人忽然變聾,他的言語功用只能維持很短一段時間,然后就疾速消逝 ;假如一個人的聽力損失是逐步加重的,輕的高頻音像s、ch的聲音會逐步變輕、失真或消逝,并在單詞結尾的輔音發得模糊不清;假如聽力損失很重就不能控制本人的音量,不分時間、地點、場所的大聲說話。語前聾兒假如是靠助聽器學習聽聲音學說話的,助聽器自身的音頻補償范圍和失真使他們聽到的聲音是殘缺不全的,前面羅列現象都會在他們身上呈現。處理這些現象,可采用助聽器的微調來改動頻響,包括音調調控、Z大聲輸出調控、自動增益緊縮調控、增益調控等;要雙耳配戴助聽器,增加聲音定向、在噪聲環境下進步選擇性聽取的才能及言語的區分才能、消弭頭影作用進步言語辨認力和言語明晰度、進步整合功用;選擇電腦編程助聽器,經過功用調整來改善信噪比,進步噪聲環境中的言語明晰度;配戴有移頻功用的助聽器,在環境噪聲條件下能較好地進步信噪比。總之,要努力把助聽器調到Z佳補償范圍內。
另外:在聽損兒童配戴助聽器的初始階段,要增強對有聲言語的物理屬性包括強度、時長和頻率的感知和區分才能鍛煉。由于: 感受和區分聲音的大小,將有利于他們可以自我調理說話時聲音的大小; 感受和區分聲音的長短,將為聾他們感受聲音的節拍做好準備; 辨聽和區分聲音的上下,將有助于他們學習辨聽和模擬腔調。
2、聽損兒童言語明晰度低
不同頻率的能量和可懂度之間的關系:
從表中看出,假如將500HZ以下的能量都去掉,言語可懂度損失僅4%,損失近50%的能量,假如將1000HZ以上的能量都去掉,損失5%的能量,但是言語可懂度損失60%。
聲音的上擴散掩蔽特性決議了低頻聲音對高頻聲有更多的掩蔽。所以在很多助聽器中采用了降低低頻增益的辦法來降噪。言語音素中元音多散布在低頻,輔音多散布在高頻,所以元音比輔聲響;元音的頻率較低只攜帶了很少量的語義信息,輔音頻率較高攜帶了大局部的信息。大局部重度和極重度聽損兒童都是高頻損失較低頻損失重,非移頻功用助聽器關于那些已無或很少高頻剩余聽力人來講,再高的高頻增益也不可能使不復存在的聽力有反響。
漢語中的聲母即輔音其中清輔音中絕大局部頻率位于4KHz以上,而在長期會話聲譜中的聲強范圍為5-40dBHL之間,均勻為25dB,所以一旦聽損人士在4000Hz以上的聽力損失超越60dB時,只要當其可取得至少20dB以上的高頻增益時,才有可能感知高頻輔音。而非移頻助聽器在4KHz以上頻率很難產生20dB的增益。 佩戴這種助聽器后大局部人覺得低頻補償較好、高頻補償效果不佳…結果助聽器在中低頻段有足夠的增益而高頻增益缺乏,產生放大聲音中元音對輔音的掩蔽。這也正是國外許多研討證明的當病人的高頻聽力損失超越60dB時,傳統的助聽器對聽損人士的言語區分率不但沒有作用反而有負面影響的緣由所在。 所以,助聽器驗配和階段評價后調機時,對重度聾感音神經性聽損兒童為了防止 “向上掩蔽”現象影響明晰度,留意不要把助聽器低頻調得過響。
3、聽損兒童聽到了,但聽不懂
聽力受損的人士在聽連續的言語語音時,因受語音前后輔音的影響而招致音位、腔調、響度發作變化,有時會把整詞、整句聽的模糊,許多人是依據情形判別說話內容,或依據全句全章的互相關系來推斷語句的含義,覺得似乎“聽清了”。這個階段有許多影響要素。在聽覺鍛煉中能夠采用Z小音位比照法停止鍛煉,以進步語音辨識的準確度和構音的準確度,促進語音聽覺鏈的構成。并堅持對助聽器效果停止階段評價和調試。也要留意應用耳模的聲學作用,改良助聽器的頻響范圍。采用號角效應(喇叭口),增強高頻的輸入,使聽損兒童進步聽覺敏感度和言語明晰度。初期鍛煉時留意選擇信噪比≥+10的環境下學習,努力學習好聲母,進步言語明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