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377-2766
誤區1:助聽器越貴越好
這是(shi)一(yi)種普(pu)遍存在的(de)誤區。其實,產品價(jia)格與驗配適合沒有直接(jie)聯系。選(xuan)擇助(zhu)聽(ting)(ting)器,應根(gen)據(ju)(ju)聽(ting)(ting)力損失的(de)類型、程度及患者實際需(xu)要選(xuan)擇助(zhu)聽(ting)(ting)器的(de)線(xian)路和功率,從而使所選(xuan)擇助(zhu)聽(ting)(ting)器的(de)性能(neng)達到(dao)(dao)較好(hao)的(de)聽(ting)(ting)力補(bu)償。其次再選(xuan)擇助(zhu)聽(ting)(ting)器的(de)外(wai)觀、擴展功能(neng)等(deng)。建議根(gen)據(ju)(ju)小兒具(ju)體聽(ting)(ting)力狀況和希望達到(dao)(dao)的(de)聽(ting)(ting)力康復目的(de)來購(gou)買助(zhu)聽(ting)(ting)器。
誤區2:嬰幼兒不需要太早佩戴助聽器,長大以后再配也不遲。
對于聽損嬰幼兒,我們應該遵循“早發現,早干預”的原則。因為三歲以前是寶寶大腦發育快的時期,也是學習語言關鍵時期,如果在這個階段有聽力障礙則會嚴重影響寶寶的聽覺及言語方面的發育,同時也影響其心理、智力及行為能力等各方面的發展。對確診聽力損失的寶寶,建議盡早佩戴適合的助聽器,其聽覺器官才能感受到聲音,滿足其語言學習的需求。
誤區(qu)3:兒童佩戴(dai)助聽器之后就會張口說(shuo)話(hua),不需要特別的訓(xun)練。
許多家(jia)長在自己的孩子(zi)戴上助聽器(qi)后的一個反(fan)應(ying)就是讓孩子(zi)叫“爸(ba)(ba)爸(ba)(ba)媽(ma)媽(ma)”。如果患(huan)兒不能(neng)做到,甚至完(wan)全聽不懂,家(jia)長往(wang)往(wang)非(fei)常(chang)失(shi)望,之后便認(ren)為(wei)助聽器(qi)效果不好。這(zhe)種(zhong)急于求成的心態可以理解,但是家(jia)長要認(ren)識到從“聽得到”到“聽得懂”是一個循序(xu)漸進(jin)的過程。
誤區4:單側聽損不(bu)需要助(zhu)聽器
從單側聽(ting)力(li)損(sun)失對小(xiao)兒發育的影響來看(kan),如果不使用助聽(ting)器,雖然他(ta)們的好耳能(neng)聽(ting)到(dao)正常(chang)人說話,但是在(zai)日常(chang)生活中會面(mian)臨許多(duo)問題,如噪音下(xia)理解言語困難、方向(xiang)辨別(bie)能(neng)力(li)下(xia)降、無(wu)法利(li)用雙耳效應等。
誤區5:重度聽損就不用配助聽器了
2004年美國聽力學學會頒布的《兒童助聽器驗配指導方案》是小兒聽力康復領域中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件。它明確規定:“即使ABR測試無明顯反應,極重度聽力損失兒童也應該配助聽器。” 因為,兒童助聽器不僅能幫助聽損患兒學習言語,還能訓練患兒對聲音的感知力和分辨力。所以,單純因聽力損失過大而放棄選擇使用助聽器,既不明智,也不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