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377-2766
嬰幼兒助聽器驗配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工程。由于嬰幼兒的聽覺系統發育、心理狀態、視覺、智力、反應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差異,嬰幼兒助聽器的驗配須依靠驗配師、家長和學校的配合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對于這部分人群來說,助聽器的選擇、調試和評估始終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然而,目前人們對嬰幼兒助聽器驗配的認識令人擔憂。特別是以下五種典型誤區,如果不及時正確理解,一定會誤導家長。
誤區一:嬰幼兒不需要過早佩戴助聽器,長大后再配也不遲。
對于聽力損失的嬰幼兒,要遵循“早發現早干預”的原則。因為在三歲之前,寶寶的大腦發育Z快,也是學習語言Z關鍵的時期。如果這個階段出現聽力障礙,會嚴重影響寶寶的聽力和言語發育,以及心理、智力和行為發育。對于聽力損失的寶寶,建議盡早佩戴合適的助聽器,讓其聽覺器官感受到聲音,滿足其語言學習需求。
誤區二:助聽器越貴越好。
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事實上,產品的價格與試衣沒有直接關系。在選擇助聽器時,應根據聽力損失的類型和程度以及患者的實際需要選擇助聽器的線路和功率,使所選助聽器的性能達到更好的聽力補償。其次,選擇助聽器的外觀和擴展功能。建議根據孩子的具體聽力情況和聽力康復的目的來選購助聽器。
誤區三:重度聽力損失不需要助聽器。
2004年,美國聽力學協會頒布了《兒童助聽器驗配指南》,這是兒童聽力康復領域非常重要的文件。其中明確規定:“即使ABR測試無明顯反應,聽力損失嚴重的兒童也應配助聽器。”因為助聽器不僅可以幫助聽障兒童學習言語,還可以訓練他們對聲音的感知和分辨能力。因此,僅僅因為聽力損失過大而放棄使用助聽器,既不明智,也不科學。
誤區四:單側聽力損失不需要助聽器。
從單側聽力損失對兒童發育的影響來看,如果不使用助聽器,雖然他們的好耳朵可以聽到正常人的聲音,但在日常生活中會面臨很多問題,如噪音下的言語理解困難、辨別方向能力下降、無法使用雙耳效應等。
誤區五:嬰兒戴上助聽器后會張嘴,不需要特殊訓練。
很多家長在孩子戴上助聽器后的反應就是叫孩子“爸爸媽媽”。如果孩子做不到,甚至完全聽不懂,家長往往會很失望,然后認為助聽器效果不好。這種急于求成的心理可以理解,但家長要意識到,從“聽”到“懂”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聽”是一個定性和定量的心理聲學過程:在滿足其他條件的基礎上,隨著助聽器增益的增加,聽障兒童能聽到的聲音越來越多(響度),越來越清晰(信噪比的提高),音域越來越寬(聽各種頻率的聲音)。提高可聽性需要一定的時間,尤其是聽力損失嚴重的孩子,需要不斷的聽和練習才能有更好的效果。